反弹道导弹,是指用于拦截弹道导弹的防御性武器,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在防空导弹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论证了研制反弹道导弹导弹的可行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研制成“奈基-宙斯”反弹道导弹。同时,苏联研制成了“橡皮套鞋”反弹道导弹导弹 ,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周围进行了部署。1975年,美国在大福克斯、怀特曼等反导场地部署了由低空拦截的“斯普林特”和高空拦截的“斯帕坦”两种反弹道导弹导弹所组成的“卫兵”防御系统。1980年,苏联部署了“橡皮套鞋”改进型SH-04反弹道导弹导弹[1][2]。2004年7月,美国开始正式部署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GBI反导拦截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约24马赫,最远射程为5000千米,最大射高为2500千米。拦截弹配备了名为 “大气层外杀伤器”(EKV)的拦截器,由制导系统、推进系统等组成。[4] 反弹道导弹主要由战斗部、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电源系统和弹体等组成。它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杀伤破坏性大等特点,多与目标预警、目标识别与引导以及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构成导弹防御系统。[1]根据反弹道导弹对目标的拦截高度,可以分为高空反弹道导弹和低空反弹道导弹两种。前者在大气层以外的真空环境里对来袭的弹头,用引爆反弹道导弹的大当量核战斗部进行拦截;后者一般是在敌方的弹头进入大气层后,用反弹道导弹的小当量核战斗部摧毁目标[3]。 反导系统主要是针对敌方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进行探测和拦截的武器系统。绝大多数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使用常规弹头的导弹,而核弹头与常规高爆弹头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威力效果强、破坏半径大的特点,还降低了对制导精度的要求,避免了常规弹头可能出现的失误,具有特殊的威慑作用和战略价值。反导系统是国家应对导弹袭击和核武器打击威胁时的一层重要保障体系,在预警防御领域具有关键战略意义。[5]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