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

现象学术语
映像,汉语词语,拼音为yìng xiàng,是一个现象学术语,通常意义上一般被译为“反映”,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并认为人类意识有能力反映这个现实。

简介

映像(Abbildung)通常意义上一般被译为“反映”,而所谓“反映论”则意味着这样一种认识论,它坚持有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并认为人类意识有能力反映这个现实。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这个概念具有特殊的含义:它不再是一个认识论的标题,而是一个意向的术语。具体地说,它被用来描述当下化(想象)行为的特征,从而与作为当下拥有(感知)的“自身展示”(Selbstdarstellung)相对应,据此而可以被译作“映像”。胡塞尔在《逻辑研究》(1900-1901年)以及《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1913年)时期主张,所有想象行为都是对只能在感知中自身展示的原本之“映像”或“反映”(Spiegeln),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对原本的“摹写”或关于原本的“图像”,而非原本本身。这个意义上的“映像论”(Abbildungstheorie)也被胡塞尔称作“图像论”(Bildtheorie)。胡塞尔在后期(自1920年以后)放弃了这种说法,不再将“映像”概念运用于整个当下化的行为,而是仅仅运用在“图像意识”上。

注意事项

此外还须注意的是胡塞尔认为,不仅这些提供“摹写”的想象行为,而且那些提供原本的感知行为,它们都不能被看作对外在现实的“反映”或“映像”:“认识当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摹画(Abmalen)或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