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树蜥体长可达400mm左右,包括头、体、尾巴三个部分,尾长约为体长的2.5倍及以上,身体背部呈浅褐色或具有黑色点状或线状纹路,有鬣[liè]鳞,体色可变。[3][8]幼体和雌性变色树蜥其背部有两条黄色侧纹,尾部有颜色不一的环纹。在繁殖期4月下旬到9月,雄性变色树蜥身体大部分为鲜红色,有一特殊结构喉囊产生。雌性每次产卵6~9枚,卵椭圆形,黄白色或浅黄色。[3]变色树蜥存在两性异形的个体,且在初生幼体时就已发生,并且存在独特的性别逆转行为。[9][10]雄性幼体变色树蜥有较大的头部和尾部,雄性成体的头长、头宽和尾长均大于雌性成体。当其受到危险时会有断尾行为。[9] 截至到2019年,变色树蜥种群数量稳定,但成熟个体数量有所下降。2018年,变色树蜥被收录《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年,中国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其进行保护。[4]据中药典籍《中华本草》记载,该物种可整体入药,还可制成药酒。[3][11]另外人工养殖个体可作为宠物贩卖。[3][4][12]传说变色树蜥咬人不放,要打雷时才松开,故俗名又叫“雷公蛇”,但这种说法可信度较低。[6] 命名与分类
1802年,法国动物学家弗朗索瓦·玛丽·多丹(François Marie Daudin,1776)将变色树蜥分类为飞蜥属(Agama),并命名为Agama versicolor,并由美国动物学家理查德·哈伦(Richard Harlan,1796)在1825年将其改名为Agama vultuosa。法国生物学家维克多·雅克蒙特(Victor Jacquemont, 1801)将其重新分类为树蜥属(Calotes)并更名为Calotes cristatus。1827年,印度生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 John Edward Gray,1800)将变色树蜥归类为鬣蜥属(Agama),并将其命名为Agama indica,到1846年印度生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 John Edward Gray,1800)将该物种重新命名为Calotes viridis。[1]另外,变色树蜥存在两个亚种,分别是Calotes versicolor farooqi、Calotes versicolor versicolo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