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

用口通过唇、舌和气发声
吹口哨是气流通过口腔时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舌头在口哨中可以起到改变振动频率的作用,从而改变口腔容积而改变口哨音调。口哨这一古老的吹奏艺术,在古代称之为啸。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 “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许慎以“啸”字为吹气之声。由此可知,啸在先秦时代就存在了。[2][3][4]
吹口哨时,双唇合拢,中留一小孔,舌头放平,均匀供气,尽量让气流无障碍地从舌头上方流出并通过小孔。吹出声音后,要想改变音调,就要靠口型和舌头的调整,从而使口腔气柱大小长短不同——当高音时要将舌尖前伸,缩小口腔容积,口型保持相对较扁,轻微吹气;而低音则尽量扩大口腔容积,双唇向前齿收拢使气口变大。[2][3][4]
近些年来,口哨音乐在中国又悄然兴起,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影视片(《小街》《赤橙黄绿青蓝紫》等) 配乐中加入了口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2009年6月12日,《啸乐(口哨音乐)》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3][4]

命名

口哨,中国古代称啸及其啸艺,口哨为俗称。啸艺就是人的“啸”的艺术,而“啸”指一种高频、清亮的声音。自然界中的风啸、海啸,飞机和子弹飞行发出的尖啸,动物界中的虎啸、猿啸等都属啸的范畴。人用嘴和口发出的、有艺术的哨音,可分为啸叫(较单一的声音,如模仿鸟叫等)和啸乐(即以啸演奏乐曲)。口哨是人类早期听觉表意手段之一,后来由于语言自身表意的优越性占据了主要听觉表意手段的地位,啸只是作为语言的补充而存在。再后来,啸又和音乐与口技结合,产生了啸艺,成为一门艺术。但也有另一种观点,指出“啸”与口哨并不能完全等同。[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