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口哨是气流通过口腔时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舌头在口哨中可以起到改变振动频率的作用,从而改变口腔容积而改变口哨音调。口哨这一古老的吹奏艺术,在古代称之为啸。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 “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许慎以“啸”字为吹气之声。由此可知,啸在先秦时代就存在了。[2][3][4] 吹口哨时,双唇合拢,中留一小孔,舌头放平,均匀供气,尽量让气流无障碍地从舌头上方流出并通过小孔。吹出声音后,要想改变音调,就要靠口型和舌头的调整,从而使口腔气柱大小长短不同——当高音时要将舌尖前伸,缩小口腔容积,口型保持相对较扁,轻微吹气;而低音则尽量扩大口腔容积,双唇向前齿收拢使气口变大。[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