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科幻奖,是一个专为中文科幻小说而设立的奖项,由台湾交通大学、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办。本奖宗旨为表彰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倪匡之终生成就,为表彰科幻小说家倪匡先生之终生成就,提倡中文科幻小说创作与欣赏,并促进华人世界对科技想象力之重视,特设置「倪匡科幻  奖」。参赛者资格不限国家地区,惟规定须以繁体中文写作。第一届倪匡科幻奖於2001年举办,由叶李华担任主持人。自第四届起与国科会科普奖合办。第一至第四届得奖作品,已结集出版为《上帝竞赛》与《百年一瞬》二书。 基本介绍
发起者简介倪匡,著名小说家。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聪。原籍浙江镇海,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  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每小时可写四五千字,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连载(这一部分后来金庸改写时删去了)。倪匡先生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及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金庸评价倪匡先生为: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古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 (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