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苏拉(英文:Typhoon Saola,国际编号:120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0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oring)为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第9个被命名的风暴。“苏拉”(越南语:Sao la)一名由越南提供,即俗称为亚洲麒麟的武广牛(学名:中南大羚),是当地一种稀有保育类动物。[3][4][5][2] 2012年7月28日,台风“苏拉”在菲律宾马尼拉以东约6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随后,于2012年7月30日下午加强为台风,再于2012年8月1日进一步加强为强台风。最终于2012年8月2日03:15,在台湾省花莲市秀林乡沿海登陆。登陆后,“苏拉”迅速减弱为台风,并于2012年8月3日进一步减弱为强热带风暴。随后于2012年8月3日在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沿海进行了二次登陆。在二次登陆后,它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深入福建省境内。于2012年8月3日再度减弱为热带风暴,并穿过了福建省北部。最终于2012年8月3日进入江西省境内,并在2012年8月3日21:00减弱为热带低压,停止编号。[2] “苏拉”是2012年第一个登陆福建省的台风,由于西南季风不断提供水汽和能量,并且与台风“达维(Damrey)”相互作用,使得降水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受到台风“苏拉”和“达维”的共同影响,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多个省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据统计,受灾人数总计达到1652.1万人,死亡人数为5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为874.2千公顷,倒塌房屋数量为9.4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11.5亿元。[1] 命名由来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规范命名台风,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召开了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会议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方式。根据决议,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将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称。其命名方法是:提前制定一个命名表,按照顺序循环地年复一年地使用。这个命名表被称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共包含140个名字。这些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苏拉”一名由越南提供,即俗称为亚洲麒麟的武广牛,是当地一种稀有保育类动物。[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