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是一位德国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和人道主义者。他于1913年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长达50年,直至去世。他被誉为“非洲圣人”,他的名字也几乎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史怀哲拥有神学、音乐、哲学、医学4个博士学位,并因自30岁起在非洲长期从事人道医疗工作而闻名。他在1953年获得195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因其“生命敬畏”哲学的贡献,成为第八位获得该奖项的法国人。他的哲学在许多方面得到了表达,最著名的是他在法属赤道非洲(现加蓬)创立和维持阿尔伯特·史怀哲医院。作为一位音乐学者和管风琴演奏家,他研究了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并影响了管风琴改革运动。[1] 史怀哲在1913年前往非洲加蓬创立医院,长期从事人道医疗工作。他的医疗工作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来支持。他的这一行动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和推崇,他因此被誉为“非洲圣人”。
人物介绍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1915年他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195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历史上首位最无争议诺贝尔和平奖奖得主,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推崇。他亲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人间各色的痛苦颠沛、压迫折磨和冷酷杀戮,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如烛火般细微脆弱的人间温情,由此唤起他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的生命反思。他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一个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2] 非洲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