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派小说

产生于20世纪下半期的文学流派
后现代派小说产生于二十世纪下半期。进入二十世纪下半期后,即连现代主义也有些陈旧,因此便有所谓“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十九世纪的“前现代主义”是第一代,“后现代主义”便是第三代。美国后后现代派小说自1961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涌现许多佳作。二战以后的现代派称为“后现代派”或“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派”在法国有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以尤奈斯库和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以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这些派别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产生原因

一个理想的“后现代派”作家,用不着摒弃他的祖父(“前现代主义”,或现实主义),也不必模仿他的父亲(现代主义),他应尽量发扬与专攻本派的艺术,精益求精。他的作品也许不会成为最佳畅销书,但他应该有能力与本领吸引崇拜高尚艺术的读者们。举一个风趣的琐事为例:某次,威廉·格斯与约翰·加德纳在一个文学会议中发生了公开的辩论。他们二人在私人生活上是好友,可是在写作艺术上则意见分歧。前者是“后现代派”,后者则被目为保守反动派(请参阅《读书》一九七九年第九期拙作)。在那个公开辩论中,加德纳说,他要人人都爱他的作品。格斯反驳说,正象他不要人人都爱他的女儿一样,他并不要人人都爱他的作品。他的意思是,一件作品如果太大众化通俗化,其艺术标准便要减低。
另一作家约翰.巴斯则用音乐来做比喻。他说,爵士音乐或古典音乐并不是人人爱听的(在美国,电台广播最通俗化大众化的音乐是爱情山歌与摇摆音乐)。可是,好的爵士音乐或古典音乐,往往要三番四次的连续聆听始能欣赏。要诀是在第一次奏出时,其特出点即可吸引听众,使听众要情不自禁的再三不厌的聆听。一件好的“后现代派”作品,好象食橄榄,越读越有趣味。要诀是:初读虽是难懂,但作品必须含有立即吸引读者的特点,使读者会不嫌其烦的重新从头读起。如果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小说的技巧便达到高明的地步。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约翰.巴斯举出二个例子,认为是“后现代派”的代表作,已达到上面所述百读不厌的地步。奇怪的是这二位都不是美国作家:一是意大利作家意大洛.卡尔维诺(IaloCalvino)于1965年出版的《宇宙连环画》(cosmico-mics)。此书是太空时代的寓言,用意大利古神话方式描写太空时代的故事,中间又穿插了意大利的现状。作者一脚踏在五色的幻想中,一脚踏在灰色的客观现实中,让他本人的想象力任意自由飞翔,结果便是一本极其动人的作品。(约翰.厄普代克称这本书为“十全十美的美梦”。)但这书在意大利则受到左右两翼,特别是天主教方面的抨击。另一作品是南美洲哥仑比亚作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ia-Marquez)的《百年孤独》(OneHundredyearsofsolitude),出版于1967年。这本小说,将现实,神话,魔法,政治热情,非政治艺术,性格描写,漫画性讽刺,幽默,恐怖等各色花样混在一起,结果便成为一件杰作,不但在写作技巧上令人敬仰,而且富有人情味。这本书是用西班牙文写的,因此有人把它和西班牙古典巨作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相比。巴斯尽力推荐,认为这是“后现代派”的典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