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家。长期致力于铁道机车车辆及线路金属零部件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先后取得近2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50米焊接长钢轨全长淬[cuì]火新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科研工作,培养了多名优秀科技人才。为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立志为祖国的工业尽微薄之力
周晨光,1924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受“好好念书,做有为之人”的家庭教育,使他立下了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求学志向。小学毕业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颠沛流离中读完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医学院,次年考入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当时唐山交通大学搬迁在贵州平越),立志要为祖国落后的工业或交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194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台湾林业管理局工作,11月回母校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任助教。1950年3月铁道研究所在唐院成立,周晨光兼任铁道研究所助理员,负责金相热处理实验室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并带领工学院学生进行金相实习。1953年随研究所迁往北京,即开始了专业的专题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了铁路材料金相样本(图谱)的编制,机车主要配件火焰表面淬火,钢轨质量检查,低合金钢轨以及道岔表面淬火,车轮、轮箍[gū]工频热处理的研究,内燃机车Mo-Cu球墨铸铁热处理,内燃机车大模数齿轮高频淬火的技术攻关。率先采用可控硅中频电源进行道岔及250米焊接长钢轨的全长表面淬火的应用研究。250米焊接长钢轨全长表面淬火新技术1983年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 在全路推广,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经过几批人的努力,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基础上,“钢轨全长淬火设备和技术”于1997年成功地出口韩国,为国家挣得了外汇。 铁路科技战线上取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