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首府城市
呼和浩特市(蒙古语:ᠬᠥᠬᠡᠬᠣᠲᠠ),别称“青城”,[16]旧称“归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首府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城市,中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中心城市。[17]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总面积1.72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下辖4个区,1个旗,4个县,常住人口为360.41万人。[2][5]
呼和浩特地处大青山南面,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气候干燥。[3][18]境域在70万年前,人类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戎狄林胡等北方民族在这里游牧。行政建置由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置云中郡开始。[3][7]万历三年(1575年),阿勒塔汗兴建的“库库和屯”城。明朝赐城名为“归化”,沿用至清末。[19]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复名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20][21]
呼和浩特市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22]已形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现代化工、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六大产业集群。拥有世界前十强的两大乳企——伊利蒙牛,有“中国乳都”之称。和林格尔新区是中国唯一[a]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核心区。[23][24][25]2023年,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801.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6337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4:35.2:60.4。[5]
呼和浩特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之地。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中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世界上唯一[b]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26][2]此外还有大召、王昭君墓、乌兰夫故居广化寺造像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27]有爬山调、蒙古族皮艺、和林格尔剪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28]1986年12月8日,呼和浩特市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9][30]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