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颙琰

清朝第七位皇帝
1
4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即嘉庆帝,原名永琰,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五子,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其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2][3]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颙琰被封为和硕嘉亲王,[4]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子。嘉庆元年(1796年)颙琰接受乾隆内禅,但最初的几年内,颙琰未能执掌大权。一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颙琰才正式执掌国政。在位期间,颙琰致力于改革内政,采取的措施包括惩治贪腐、鼓励官员进言、整顿八旗、崇尚节俭等。颙琰在位期间内部先后爆发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八卦教起义等民变,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另一方面更易统兵大员,奖惩分明,逼将领用命,严密军事部署。同时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推广寨堡团练,坚壁清野的做法,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起义被镇压。外部则秉承“天朝上国”的态度,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外交政策,改革内政的举措亦未起到扭转政局发展态势的作用。[5][6]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颙琰自圆明园启程前往避暑山庄。二十五日突然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昌陵,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5][6][7]

人物生平

青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