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秧歌

起源于北方地区的民间舞种之一
山西有许多种不同形式的“地秧歌”,如祁县“地秧歌”、汾阳“地秧歌”,商城、襄汾稷山的“高调秧歌”、曲沃万荣等地的“跑圈秧歌”、文水的“凤秧歌”等,它们均系节日性的歌舞活动时所唱的歌。

基本介绍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
河北称“秧歌”为“地秧歌”,是汉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在各地各民族花会中广为流行。因流传地域和民族不同,各有不同风格和特点。
北京的秧歌会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为高跷秧歌;一为地秧歌。高跷秧歌是演员脚底下绑上三四尺高的木棍,谓之“踩高跷”。地秧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会,与高跷秧歌大体一致。地秧歌有它一套独特的角色结构和表演形式。角色共计十余人,除文扇、武扇、渔翁、樵夫外,其余均为双上(头陀、小二哥均为二人,锣鼓均为四人)。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逗场”和“演唱”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