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趟拳,又称地躺拳、地功拳、八折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因其拳多用“滚、翻、跌、扑”等技术动作而得名。北宋末年起源于山东地区。[1][2]
地趟拳于明中叶曾随军远播至闽浙,清朝末年传承至青岛(即墨县),100多年来盛行胶东。20世纪40年代,崂山抗日游击队还曾靠此拳抵御外敌。[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趟拳被列为武术比赛项目。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把地趟拳列为其他拳术中的第三类,与象形拳同属一类。[2]地趟拳围绕手法、腿法、步法和身法,以“跌、扑、翻、滚”等动作为主体,形成了卧地进攻和倒地反攻的独特武术技法。随着地趟拳的发展,现代竞技武术中的地躺拳,增加了旋子、旋子转体等一些动作,更加增添了地趟拳的美感和观赏性。[3]2009年,地趟拳第五代传人刁锡环把地趟拳申报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费1年多时间,地趟拳成功申报为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2011年5月23日,地趟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地趟拳最主要的技术特点是“败中取胜、以跌诱敌",讲究一个“巧”字。地趟拳中所有的倒地进攻动作都需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不可随意倒地。[3]地趟拳对人体的协调、灵敏、柔韧、速度及内脏功能均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内中一些技法和练法亦为其他拳种所采用。[5]
历史沿革
地趟拳起源于北宋末年的山东地区,明中叶曾随军远播至闽浙,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有“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的记载。清朝末年传承至青岛(即墨县),100多年来盛行胶东。20世纪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