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索的悲伤与胜利

塔索的悲伤与胜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叙事诗人,年轻时在费拉拉曾是阿芬左公爵的属下,1575年因发表诗作《解放的耶路撤冷》而成名。

作品介绍

李斯特塔索的悲伤与胜利LISZT: Tasso, Lamento a Trionfo
塔索(Torquato Tasso, 1544-1596)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叙事诗人,年轻时在费拉拉曾是阿芬左公爵的属下,1575年因发表诗作《解放的耶路撤冷》而成名。他爱上公爵的妹妹,并为她创作了很多诗。公爵认为他精神有病而把他监禁起来,他逃跑后又被抓回,1586年终于逃出去,开始了流浪生活。教皇克雷蒙斯八世知道此事后,召他入罗马,并赠予他荣誉诗人的桂冠,但他已结束了悲惨的生命。李斯特这首交响诗作于1849年,李斯特为此曲而作的序为:"1849年到德国的时候,正逢各界为歌德的百年诞辰举行盛大的纪年会。当时,我们所居住的魏玛,也于8月28日在皇家剧场庆祝而上演《塔索》。这位失意诗人的坎坷命运,分别被前一世纪德国英国的两大诗人歌德和拜伦写成诗,歌德看到的是塔索生命中光采夺目的一面,而拜伦则以为诗人受艰难困苦之困扰,丧失了上层高贵出身所占的便宜。1849年,当我们受委托为歌德的戏剧作序曲时,拜伦那种借咒文呼出伟大诗人亡灵的虔诚同情心,对我们处理这个题材具有决定性影响。不过,拜伦把塔索塑造成在狱中自怨自艾的人物,而疏忽了将塔索在悲叹中,以极雄辩极高洁的风范表明的宿命式苦恼追忆和以后创作《解放的耶路撒冷》的胜利光荣的追忆的相互结合。我们在作品标题中,也特别强调了这种对比,希望借音乐的力量,将这位遭同时代人误解,而在后世显得光彩夺目的天才诗人生涯,以对比方式表现出来。塔索费拉拉受尽爱的折磨,在罗马获得了报偿,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在威尼斯通俗歌曲中占一席重要地位。这3个契机,也是他树立不朽声名的基本因素.在将这些契机谱成音乐之际,我们还能想象到这位诗人徘徊于威尼斯河人的风貌。这样一来他的睑庞似乎显得落寞,还带着无限温柔,好像目不转睛地一直凝视着在费拉拉举行的庆典。最后,我们跟着他来到永恒之都罗马,在那里,他声名大噪,苦难获得了报偿,并获赠殉难者以及诗人的双重赞誉。”
关于这个题材,李斯特本想以3段形式,作成《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式的大规模作品,而结果只完成了今日仍活在威尼斯民歌中的塔索,和在罗马赢得胜利的两部分,也包括塔索在费拉拉凝望庆典的孤独身影。这个题材,李斯特于1877年又作成《塔索丧礼的胜利》,在死后出版,可视为(塔索》的后奏曲。在这首《塔索的悲伤与胜利》的交响诗中,主题是威尼斯“长舟”(Gondora)的船夫所唱的旋律,之所以使用这个旋律,是因为李斯特当年访问威尼斯时,曾听船夫在唱塔索的诗《解放的耶路撒冷》。李斯特曾这样说:“这首歌曾给我极深刻的印象,其动机本身就像在细诉单调无奈的悲叹一样的终止式,那些船夫似把某些音特别拉长,形成一种独特的色彩。这种充满了悲愁的长音,在远处听来,就像细长的光线反映在水面上一样,令人目眩神秘。威尼斯民歌的旋律是永恒的悲歌,也充满了强烈苦恼,只要能引用它,就可以完全把握塔索的精神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