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鳞白甲鱼(学名:Onychostoma macrolepis)又名多鳞铲颌鱼、泰山赤鳞(螭[chī]霖)鱼[2][7][1],是鲤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1]多鳞白甲鱼体长约137~189毫米,体重约54~102克[6],体色灰黑,腹部青白,尾鳍叉形,背鳍和尾鳍灰黑色,胸鳍和臀鳍灰黄色,各鳍外缘呈黄色。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埋于皮下,吻端多有珠星[2]。其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淮河、渭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与大清河,同时也是中国鲃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唯一分布到长江以北水系的一个种[13][3]。 多鳞白甲鱼为暖温性淡水鱼类。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14][2]。多鳞白甲鱼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内陆鱼类)评估为易危(VU)等级,同时被列入《中国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15]。同时也是一种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属“中国五大名鱼”之一,肉质鲜美、营养丰富[10][6][2],具营养及经济价值[6]。
形态特征
多鳞白甲鱼体重约为54~102克,体长约为137~189毫米,体宽约为20~24毫米,体高约32~38毫米[6]。多鳞白甲鱼体侧扁,稍狭长,背部稍隆起,腹部圆;头短,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吻钝,口下位,口裂中等宽,口宽约等于相应的头宽,吻端多有珠星,上颌末端未达眼前缘的下方,下唇限于口角,唇后沟很短,左右间距很宽,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层;具短小的吻须和颌须,不超过眼径的四分之一[7]。
多鳞白甲鱼鳃耙短小,排列较密。下咽齿细长,齿面匙状。鳔2室,前室长椭圆形室细长,为前室的2.5倍左右。胸部鳞片埋于皮下,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基无鳞鞘,腹鳍基外侧具一狭长的腋鳞。多鳞白甲鱼体色灰黑,腹部青白,背鳍和尾鳍灰黑色,胸鳍和臀鳍灰黄色,各鳍外缘呈黄色;背鳍外缘微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缘光滑,以第一根分枝鳍条最长,短于头长;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远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外缘稍圆,不达尾鳍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