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是梵文महायान(Mahāyāna)的意译,महा(Mahā)是大、伟大的意思,यान(Yāna)是“乘载”“舟车”“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1][2][3] 释迦摩尼去世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很多印度佛经中记载了释迦摩尼在世时讲大乘法会,一些声闻无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记录(如《法华经》)。孔雀王期灭亡后,一些部派的“同体大悲、普度众生”观念影响力逐渐增大,在1世纪前后逐步形成了十方佛观、佛土观、菩萨道等大乘佛教基本理念,大乘佛教运动兴起。[4][5]1世纪至4世纪是大乘佛教发展的初期,大约在2世纪,龙树创立了中观派,大乘佛教在印度作为佛教的一个流派正式确立,并开始宗派性发展。[6]4至6世纪密宗出现前是大乘佛教的中期阶段,无著和世亲兄弟在这一时期创立了瑜伽行派,强调阿赖耶识的重要性。瑜伽行派与中观派进行了一些论争,论争中大乘佛教达到了其理论逻辑的顶点。[7][8]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在印度教的冲击下逐步密教化,内部派系争斗日渐激烈,走向了衰落。13世纪,德里苏丹国建立,印度进入了伊斯兰化时代,佛教走向沉寂。[9]大乘佛教出现后逐步向中亚、东亚地区传播,2至4世纪,大乘佛教在中亚达到顶峰。自隋唐以来,汉地佛教一直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实践与隋唐盛世相结合,使世界佛教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并进而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以及中国西藏等地。[10][11]中国的大乘佛教可以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汉地佛教有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密宗八个宗派,藏传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12] 大乘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为空,通过理解“空”的概念来达到真如境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六度,历经五位十地,最终达到成佛的目标。[13][14]在成佛的途径上,大乘佛教将声闻乘和独觉乘视为小乘,而将如来乘视为大乘,大乘佛教的修行可直接成佛,而声闻乘和独觉乘则是间接成佛的路径。[15]按出现时间的先后,大乘佛教的经典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初期大乘佛教经典有般若类经典、华严类经典、法华类经典等,中期大乘佛教经典有如来藏系和阿赖耶识系两大类,后期大乘佛教经主要是密教经典。[16][17]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乘佛教对印度和中国的雕刻、绘画及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和中国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地都有所体现。[18][19]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大乘佛教具有利乐有情、普度众生的济世精神,他认为要继承大乘佛教的理念当代佛教发展的方向。[20] 名称定义
大乘佛教是梵文महायान(Mahāyān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衍那”或“摩诃衍”,महा(Mahā)是大、伟大的意思,यान(Yāna)是“乘载”“舟车”“道路”的意思。[1][2]大乘佛教的信徒认为自己修行的佛法是的“大乘佛教”,是能够运载无量众生到达彼岸世界的大的舟乘,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视为“小乘”,即只能运载修 行者个人到达彼岸世界的小的舟乘。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大乘佛教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最高目标,大乘佛教宣传大慈大悲,要求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终理想。[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