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伞藻
大伞藻又称生发石,通常群生于浅水区或中度浪袭岩礁的隐蔽面,每年1月至5月是其生长期,数量稀少,分布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热带性海域。在我国分布于台湾的恒春半岛。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大伞藻 编辑
大伞藻非常奇特,白发奇石活像老翁。
大伞藻 ,通体呈乳白色,与普通鹅卵石并无二致。它高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形状宛若人的头部,石头的一面生有“白发”,上千根白色“须丝”俨然一头飘逸的长发。“白发”长约5―10厘米,比人的头发还略粗一些,中空、不分叉。“白发石”不是人为雕琢,发须是可生长的生命体。
这块“生发石”是辽宁本溪收藏家田恩宏于1987年在青岛出差时从民间购买并收藏的。在收藏后的两年间,“白发”还能生长,两年后逐渐停止生长
身世之谜/大伞藻 编辑
海洋科学家们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近日彻底揭开了神奇“生发石”的身世之谜。“生发石”上所长的“满头白发”是固着生活的高等无脊椎动物,并被科学家们鉴定为一种新的物种——多板直管头盘虫。 在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标本馆见到了这块刚刚落户青岛的“生发石”。该“生发石”通体呈乳白色,与普通鹅卵石并无二致。它高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形状宛若人的头部。石头的一面生有上千根白色“须丝”,俨然一头飘逸的长发。“白发”长5-10厘米,比人的头发略粗一些,中空、不分叉。
有关历史/大伞藻 编辑
这块“生发石”是辽宁本溪收藏家田恩宏于1987年在青岛出差时从民间购买的。 在收藏后的两年间,“白发”还能生长,两年后逐渐停止生长。这块奇异的“生发石”长期被收藏家精心收藏,但一直不解为什么石头上会长“白发”。为解开这个谜团,“生发石”的主人去年底找到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随后,海洋研究所有关专家对“生发石”的发状物采取放大镜检查、切片和脱钙等一系列检测手段,查对了全世界已有的相关动物学文献,对比相应动、植物标本及有关资料记录,初步判定附着在“生发石”上的发状物是一种生活在潮间带或浅水的海洋生物慢慢生长逐渐形成的。
在刘瑞玉院士和几位教授以及安建梅博士的共同努力下,正式鉴定这一海洋生物为半索动物门羽鳃纲头盘虫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多板直管头盘虫。半索动物的躯体已有脊索的雏形,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类群,它的研究对整个动物界的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伞藻 于近日被转交给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珍藏。
生发石,顾名思义,是长头发的石头,而且长出的是白色的长发。实际上,它们不是头发,是一种藻类的茎。这种藻类叫做大伞藻,它们活着的时候附着在石头上,长着像睡莲一样的绿叶,它们的茎是钙化的。大伞藻类死亡以后,叶子脱落了,石头上留下了钙化的茎,样子非常像老人的白发,所以人们称它生发石。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植物质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 - 莱阳农学院学报 - 200017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杜氏盐藻RbcS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540 ( 2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杜氏盐藻RuBisCO小亚基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生命科学研究 - 200812 ( 1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