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历代都有修缮和线路变化。东汉及唐时期,均曾一度成为国家驿道。 它辟为驿道的时间虽短,但其交通作用却持续不断。秦汉时期,由四川、汉中向京都咸阳或长安输运物资,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汉高祖刘邦去汉中,派张良烧子午栈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时,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此后,子午道经常被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进攻汉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经常被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攻打北方长安的通道。[1] 道路开辟
子午道出现在秦汉以前。前207(秦二世三年),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史记·高祖本纪》记“从杜南入蚀中”。《史记集解》云:“蚀,入汉中谷道名。”杜,为秦之杜县,西安市南的杜城。即由杜县之南进入秦岭前往汉中。东汉的摩崖石刻《石门颂》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即刘邦南去汉中时走的是子午道。《水经注·沔[miǎn]水》亦把张良护送刘邦去汉中途中烧绝的栈道指为池水上源子午道上的“蓰[xǐ]阁”。但作为官道,开通子午道的时间应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至孺子婴居摄元年。即公元5年至6年。据二十四史中《汉书》的记载。《汉书·王莽传》载曰:“(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资治通鉴·汉纪·孝平 皇帝》所载也非常一致:“(元始五年)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汉书·王莽传》还有另一段记载:“(居摄元年十二月)莽白太后下诏曰:故太师光虽前薨[hōng],功效已列。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与宰衡同心说(悦)德,合意并 力,功德茂著。封舜子匡为同心侯,王林为说德侯,光孙寿为合意侯,封孙匡为并力侯,益邯、建各三千户。”这是一份封赏臣工的诏书,诏书中的太师光即丞相孔光,太保舜即王莽之从弟安阳侯王舜,大司空丰即广阳侯甄丰。从这份诏书可以看出,至居摄元年子午道已经开通,而开子午道是与“诱进单于筹策,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等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 子午道与子午谷的得名,一般认为:当与这条河谷及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的走向基本取南北方向有关。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南北走向的大道就被称为子午道。但就子午道全线而言,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长安到秦岭正脊就稍折西南,其后又转为由东南向西北,最后一段基本上转为东西方向。但据《汉书》和《资治通鉴》:“莽以皇后有司孙瑞,通子午道”。说明,通子午道与皇后有子孙瑞是有重大关系的。因为皇后有子孙瑞,故而才通子午道。“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pìn],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