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曲的一种套数形式。它的特点,除引子与尾声外,中间部分的各个乐章是由两支曲牌循环交替构成。
正文
例如〔正宫·端正好〕套曲,常用如下结构形式: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煞尾
这种套曲,也可以称为循环曲体。它来源于宋代的转踏(亦称缠达)。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说:“唱赚在京时,只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有两腔迎互循环,间有缠达。”从宋人郑僅(彦能)所写的《调笑转踏》看来,全篇都是一首诗体歌曲与一首词体歌曲的循环交替。转踏的这种循环曲体,后来为诸宫调所继承,并成为北曲的曲牌联套体形式中的一种曲体。它被北曲采用后,除严格保持〔滚绣球〕与〔倘秀才〕两曲循环交替的形式外,还可以在两曲之间插入别的曲牌,以丰富曲调的变化,但它的基础仍然是循环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