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宋濂(公元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2],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3]。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1]
宋濂幼时聪慧,博学强记,体弱多病,六岁能诵读古书,九岁能作诗,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4],师从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末大儒。[2]元朝至正中被荐授翰林编修,宋濂推辞隐居龙门山著书近十余年。明朝初期应明太祖朱元璋召至应天 (今江苏南京) ,担任江南儒学提举,兼教授太子朱标的《五经》老师。不久后改撰起居注,与刘基常陪伴朱元璋左右,被视为顾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任命为修《元史》总裁官,八月书成授升翰林学士。中间也曾因获罪被弹劾贬官,后又被召回历任国子司业礼部主事赞善大夫等。宋濂先后辅导太子十余年,多以礼法规谏,太子也尊称其为师父,并深得太祖宠信。[3]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告老辞官。[2]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长孙宋慎因胡惟庸党一案连坐获死罪,经皇后与太子全力相救宋濂才免于死罪[zhé]至茂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宋濂于[kuí]州去世(今重庆奉节),终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正德年间追封谥号“文宪”,每年春秋两季于埋葬地祭祀以表纪念。[2][3]
宋濂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朝廷文字、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在哲学思想、文学理论及创作、明初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5]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孝经新说》《燕书》《萝山杂言》及《宋学士文集》等。[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