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字按照训诂[gǔ]学的解析,香字的上面是禾苗的禾,“香”字的下 面是太阳。因此香字的涵义就是万物生长靠太阳。香字就代表了生命和活力。香是香包和香道的魂之所在。 中国香包不是一只单纯的绣品,让我们站在历史和现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香包的制作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物品起源
香包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