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毛白莲蒿
密毛白莲蒿(拉丁名:Artemisia sacrorum Ledeb. var. messerschmidtiana (Bess.) Y. R. Ling ),白莲蒿的变种,是菊科蒿属的一种半灌木状草本。根稍粗大,木质,垂直;根状茎粗壮。头状花序近球形,瘦果狭椭圆状卵形或狭圆锥形。花果期8-10月。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等省区。朝鲜、日本、蒙古、阿富汗及苏联也有。生于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路旁等。密毛白莲蒿含挥发油,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效,又可作止血药以及牲畜的饲料。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学名: 密毛白莲蒿 | 别名: 白万年蒿(内蒙古植物志) | |
拉丁学名: Artemisia sacrorum var. messerschmidtiana | 界: 植物界 | |
族: 春黄菊族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 亚纲: 菊亚纲(Asteridae) | |
目: 菊目(Asterales) | 科: 菊科(学名:Asteraceae),是菊亚纲最大的1科。 | |
亚科: 管状花亚科 | 属: 蒿属(Artemisia) | |
亚属: 蒿亚属 | 种: 密毛白莲蒿 | |
命名者及年代: (Bess.) Y. R. Ling | 分布区域: 甘肃,河北,黑龙江,河南,江苏,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陕西,山东,山西,新疆 |
形态特征/密毛白莲蒿 编辑
半灌木状草本。根稍粗大,木质,垂直;根状茎粗壮,直径可达3厘米,常有多数、木质、直立或斜上长的营养枝。茎多数,常组成小丛,高50-100(-150)厘米,褐色或灰褐色,具纵棱,下部木质,皮常剥裂或脱落,分枝多而长;叶两面密被灰白色或淡灰黄色短柔毛。茎下部与中部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10厘米,宽2-8厘米,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3-5枚,裂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每裂片再次羽状全裂,小裂片栉齿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每侧具数枚细小三角形的栉齿或小裂片短小 成栉齿状,叶中轴两侧具4-7枚栉齿,叶柄长1-5厘米,扁平,两侧常有少数栉齿,基部有小型栉齿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略小,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栉齿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直径2-3.5(-4)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密集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初时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后脱落无毛,中肋绿色,边缘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背面无毛;雌花10-12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外面微有小腺点,檐部具2(-3)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锐尖;两性花20-40朵,花冠管状,外面有微小腺点,花药椭圆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管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有短睫毛。瘦果狭椭圆状卵形或狭圆锥形。花果期8-10月。[1][2]
生长环境/密毛白莲蒿 编辑
分布范围/密毛白莲蒿 编辑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 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区。朝鲜、日本、蒙古、阿富汗及苏联也有。[1]
主要价值/密毛白莲蒿 编辑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薁类,还含倍半萜内脂等。民间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效,可作“茵陈”代用品,又作止血药。牧区作牲畜的饲料。[1]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土壤铅污染对密毛白莲蒿茎叶解剖结构影响的研究 - 水土保持通报 - 201030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铅超富集植物密毛白莲蒿对铅的富集特性研究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025 ( 5 )
-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白音诺尔铅锌矿铅超富集植物筛选及其耐性研究 - 2009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