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中国传统节日
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冬至过后105或106日,清明节前一二日。[1][2]
寒食节的起源争议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这三种,子推说被普遍认可并广泛流传。寒食节兴起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至宋代后开始衰落,后与清明节逐渐融合。[3][4]寒食节的习俗活动在禁火寒食的基础上,随着后世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扫墓、 踏青、蹴鞠、插柳、拔河与打秋千等[5][6]。寒食节从艺术价值层面看,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7][8]

历史沿革

起源

寒食节起源在史学民俗学的研究中争议颇多,其中讨论最多的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