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闷笛

彝族双簧气鸣乐器
小闷笛,俗称皮哨子,是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耶哈鲁或奔麦黑的里。彝语“奔麦黑”为虫壳,“的里”为笛,意即虫壳作簧哨的笛子。闷笛制作简单,携带比较方便,音色圆润明亮,表现能力较强,深受彝家男女老少喜爱,长期流传不衰。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地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地区,尤以楚雄州南华、双柏一带和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最为盛行。黔西彝族地区也有流传。

简介

小闷笛是彝族双簧竖吹乐器,竹制,适于表现山歌风格的曲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云南彝族聚居地区,尤以楚雄州和大理州为盛。富有田园风味,适于表现山歌风格的曲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传统的小闷笛有单管和双管两种,规格尺寸大小不一。笛身均用苦竹梢或其他竹制作,管身上升有4或7个音孔(皆有一个背孔)。民间较为流行的是单管四孔小闷笛和双管七孔小闷笛。单管笛全长8-10厘米,双管笛全长10-13厘米,内径均为0.7-0.8厘米。笛管上端置有用虫茧制作的哨子,以采用亚热带地区河谷地带橄揽树或野蒿树上结的一种蓑蛾囊为佳。双管闷笛是用两支音高相同的七孔闷笛,削平管壁一侧,并列捆扎而成,笛管下端还系有丝线穗子作为装饰。
单管4孔小闷笛,音域d2-f3,适于吹奏A、bB和C调乐曲。演奏时,口含虫哨,运用适中气息吹奏,以右手持笛并按放音孔,用左手掌辅以闷、放、扇、合等动作,来控制音色、音量变化。吹奏双管闷笛,口含双哨,双手持笛按双孔,但不能发挥闷、放、扇、合等演奏技巧。
小闷笛是楚雄彝族人民的一种民族乐器。它是用竹管制成。小闷笛长约三寸,宛如小指般粗细,音孔共有四个,前方三孔,后方一孔。吹奏乐时靠口中气流控制音阶和音量,并以放开不同音孔和基手掌的蒙放来改变音调和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