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体(chimera或mosaic)是指由各自独立并存(混合存在)的不同基因型细胞或组织互相接触组成的生物体,被称为嵌合体。[2][3]本质上讲,嵌合体是由两种或者更多“个体”构成的一种生物体,它包含着两组DNA,其代码构成两种不同的生物体。[5]嵌合体可自发产生或由人工产生。[2]
在胚胎遗传学中,嵌合体是指把两种以上的早期胚胎或胚胎组织聚集在一起,共同发育分化成一个个体。[6]而在植物遗传中,嵌合体是由两个或多个遗传特性上有差异的体细胞组织组成的个体。[7]嵌合体产生的机制是由两个或多个遗传上不同的合子细胞合并发育而成。[8]按其形成的不同基因型组织来源,可分为同源嵌合体和异源嵌合体。嵌合体在果树园艺中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人们也常利用嵌合体动物的特性,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理学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而且还可用于免疫反应或作疾病模型动物,开展以治疗遗传疾病为目的的研究。[3][4] 1646年,意大利园艺学家 费拉留斯首先报道了自然发生的柑桔类嵌合体。[2]1901年,斯佩曼为了查明两栖动物(蛙)的发育机制进行了嵌合体研究,最早培育出嵌合体个体。[3]1907年,H.温克勒把嵌合体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狮首羊身蛇尾的神兽Chimera;嵌合体由此而得名。1910年,德国遗传学家E.鲍尔证明所谓营养杂种其实是嫁接嵌合体。[2]1961年,塔可夫斯基(Tarkowski)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培育出了嵌合体,获得了8细胞期胚胎聚合的嵌合体小鼠。1974年以后,先后获得大鼠、兔、羊的嵌合体。[3]1977年,P.S.卡尔森等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养出烟草种间嵌合体,为植物遗传工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获得了牛、猪以及小鼠、大鼠的种间嵌合体,还获得了绵羊和山羊、牛和水牛等属间嵌合体等。[3]2023年,中国科学院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灵长类嵌合体小猴。[9] 名词来源
嵌合体一词起源于希腊神话,是指狮头、羊体、蛇尾的怪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