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鼓书

发源于山西平遥县的戏曲
平遥鼓书原名弦子书,又叫平遥盲书,起源于平遥,流行于汾阳介休孝义等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平遥鼓书,最初是单人坐唱,到清末才发展成为多人坐唱。分为红、黑、生、旦、丑等行当。

发展演变

平遥鼓书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单人坐唱,左腿绑竹板,右腿捆铜钹,右手持兽骨签子,手指戴兽骨帽,盲人端坐,腿上立一把三弦就是“平遥弦子书”了,一个人就是一支能弹能拨会打击的“乐队”。后来人员增加,根据内容情节分出角色和红、黑、生、旦、丑的行当,乐器也添置有大三弦小三弦四弦、板、镲、胡琴等。
平遥鼓书的唱腔,最早吸取了晋东南琴书的一些韵味和晋中民歌小调的风味,随着发展又逐渐加入了地方戏曲、秧歌的一些旋律,使其更加流畅好听。它的板式有平板、散板、剁板、念唱板等,唱腔比较随便,方言吐字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平遥鼓书的演唱内容,原来有自编的中国民间小故事、笑话、趣闻,后来由明眼人口授,也学说长篇的章回小说和连串的古书段。五十年代以后,说书艺人又新编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书段,书目多达2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