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a]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过着隐居生活。唐玄宗时追赐庄子为“南华真人”,其所著书《庄子》被崇奉为《南华真经》。[1][2][3]
庄子及其学派的学术结晶集中在《庄子》一书,此书汉代有五十二篇,言多诡诞,类似《山海经》或占梦书。魏晋流行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以来,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区分和真伪问题。一般认为,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尽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而外篇和杂篇应出于庄子门人后学之手。关于《庄子》一书的形成、传衍过程,尚待出土文献的印证和进一步深究。[4]
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道家学说,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为世界最高的本体。他的思想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5]庄子所求的,是一种无忧、无惧、无求的精神态度,他将思想视野扩大,把人的生命放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意义。历代文人雅士、官员黎庶等,都对于庄子其人其书有着浓烈的兴趣,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古代文人在生活困顿、精神痛苦中顽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后,试图摆脱儒家束缚的知识分子总是投向庄子的怀抱,并从中寻求解脱和安慰。[6][7]

人物生平

约公元前369年(宋桓侯十二年),庄子出生在宋国国都东北的蒙地。庄子的亲人不见历史记载,据考证,其庄姓肇始于宋第十六代君主庄公,原为宋国公族,后于庄子父辈或本人少年时期沦为庶人;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先世为楚国人,后由于楚国内乱,庄子家族受到牵连,遂避祸北迁至宋国。[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