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原名张学樵,1932年12月9日-),中国数学家,主要从事气体动力学欧拉方程黎曼问题的理论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重要成果。他与其学生因二维黎曼问题的系列研究,被国际同行誉为该领域的“中国学派”。张同出生于重庆兴隆巷,5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父亲再未归家,他与四个姐妹由外祖母照顾,生活贫困。抗战爆发后,他们迁居市郊沙坪坝。张同在树人学校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1948年考入重庆清华中学,享受清贫奖学金。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他和两个姐姐先后参军。1950年因怀疑患有肺结核未痊愈而复员,后入重庆市一中,1952年毕业。响应青年团报考本区学校的建议,他考入重庆大学数学系,名列榜首。1953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四川大学,1956年毕业,时年23岁。 人物介绍
张同,原名张学樵。1932年12月9日出生于重庆兴隆巷。5岁时其母因肺结核故去,此后其父再不归宿,他和4个姐妹全由外祖母照管,生活窘困,5人中先后有3人患过肺结核。抗战爆发后迁居市郊沙坪坝。在树人学校上完小学及初中后,于1948年考入重庆清华中学,从初一起一直住校并享受清贫奖学金。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张同及其两个姐姐先后参军。次年他因被疑患有肺结核未痊愈而复员,尔后入重庆市一中,于1952年毕业。为响应青年团报考本区学校的建议,他考入重庆大学数学系,并名列榜首。1953年因院系调整而转入四川大学,直至1956年毕业,时年23岁。 1952至1956年,正值国家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国家为全部大学生都提供了助学金待遇,张同所在年级的同学猛增至120人。在大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柯召和周雪鸥两位老师。周雪鸥讲授了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的全部课程,讲课深入浅出、生动诱人,富有启发性。柯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开设了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数论导引和矩阵论四门课,讲课如行云流水,展示出数学的无限魅力。1956年春,柯召指导张同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矩阵代数的反自同构》,在他毕业前由柯召和他联名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 张同从初中起就表现出歌唱及表演才能,常活跃于 学校舞台上,但体质较差,初二时曾患过肺结核。参军复员后始认真锻炼身体,加之大学时代伙食条件大为改善,体质逐渐增强,后被选入校田径队,并获得过成都市大学生运动会200米跑第4名。大学时代他曾 任年级学生会副主席,分管文娱体育。在他精心策划组织下,他们年级屡获校文艺汇演大奖,数学系获校运动会团体总分冠军,其中过半分数均系他们年级的贡献。大学毕业时的他已成为一个学业优秀、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的青年,与解放前判若两人。但由于家庭原因,他从未被评为“三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