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
2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189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2]
柴可夫斯基自幼梦想成为音乐家,长大后边从事司法工作,边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3]这期间,他写下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期间诞生。[4]1878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5]1879年11月他写出《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6]1885年9月,完成《曼弗雷德》,[7]1887年5月,完成《女巫》宣告,同年7月,完成《莫扎特风格》交响乐组曲及《随想小品》大提琴及交响乐曲。[7]1888年8月完成《第五交响曲》,随后,又完成歌剧睡美人》的编写,[8]1893年,他完成《第六交响曲》,这是他所有乐曲中的杰作,[9]同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圣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10]11月6日因病离开人世,享年53岁。[11]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体量宏大,体裁广泛,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其作品继承了俄国音乐传统,又汲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将旋律、戏剧性冲突和民族韵味相融合。被誉为是继莫扎特贝多芬后的人类音乐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