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

明代文学家
徐祯卿(1479年~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人,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善诗文,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1][2]
徐祯卿自幼便有师父指导他学习识字和书法,其书法在江南地区备受赞誉,被誉为四大才子中的一绝。[2]他在诗歌和文学创作方面才华横溢,尤以诗歌创作最为出色。[3]徐祯卿早期诗作模仿白居易刘禹锡的风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高中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他开始追求汉魏和盛唐的诗风,成为“弘治十才子”和“前七子”之一。[1]此后徐祯卿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副,由于一次失囚事件,被贬为国子监博士。[1]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的。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4]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还撰写了诗评著作《谈艺录》《异林》《剪胜野闻》《新倩籍》等多部作品。[1]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备受人们喜爱,[1]其中绝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广为传颂。此外,[4]他所作的《谈艺录》是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重在阐述“前七子”文学复古的论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徐祯卿被誉为继高启之后的“吴中诗人之冠”,[3]认为诗歌应该注重情感表达,这一观点与后来王士禛所倡导的神韵说有相似之处。[1]

人物生平

徐祯卿自幼便有师父指导他学习识字和书法,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其书法在江南地区备受赞誉,被誉为四大才子中的一绝。[2]他在诗歌和文学创作方面才华横溢,尤以诗歌创作最为出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