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英语:flow),又称福流,1975年,由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提出的概念,指人们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时的整体感觉。这种状态下,人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当前事情完成后产生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2][3] 米哈里提出,心流的主要特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准确而及时的反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行为与意识的融为一体、注意力的完全集中、潜在的控制感、自我意识的丧失、时间感受的失真、发自内心的参与感。随后的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对心流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调整,并将这些特征划分为条件阶段、体验阶段和结果阶段这三个阶段。[1] 心流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理论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如娱乐活动、艺术创作、商业营销、教育教学等。在理论上,心流的体验感与民族审美心理相通互融;在方法上,心流理论为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审美心理感受测量的科学方法;在应用上,心流理论可为美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1] 定义
心流是指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