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一种急性及严重的心脏状态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1]根据心电图的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1]20世纪70年代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的普遍开展,医生认识到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从70年代末即有应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报道。[4]
AMI心血管疾病中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1]NSTEMI常因心肌严重的持续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病理上出现灶性或心内膜下心肌坏死。STEMI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2]
临床症状包括剧烈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昏迷、休克、心泵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等。[5]对于NSTEMI,其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和根据危险度分层进行有创治疗。对于STEMI,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2]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可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两方面。[6]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预防。[7]二级预防则是在已经有过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中,采取措施来预防再次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6]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采用监护治疗后住院病死率降至15%左右,采用溶栓疗法后再降至8%左右,在住院90分钟内施行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至4%左右。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虽然较好,但长期预后则较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