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

西方传统节日
情人节是西方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圣瓦伦丁节”(St.Valentine's Day),为每年2月14日,由教皇格拉修斯一世于公元496年设立,是一个相爱之人互相表达爱意的节日。[1][2]
关于情人节来源的说法甚多,包括牧神节说、纪念瓦伦丁说和朱诺说等。主流认同的牧神节说认为,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后由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发展,早期基督教的教师们致力于消除社会节庆活动的异教因素,于是便将每年2月14日由牧神节改为圣瓦伦丁节。[3]纪念圣瓦伦丁说则认为是为了纪念一位叫瓦伦丁(Sanctus Valentinus)的教士,其不顾暴君的禁令,依旧为相爱之人举行婚礼。而朱诺说则认为2月14日是古罗马时期众神的天后,主管婚姻与生育的朱诺(Juno)的节日。[4]
情人节从古罗马的牧神节演化为情人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兴起,原本与宗教相关的牧神节被认为是邪恶的节日,于是教皇格拉修斯一世便于公元496年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为由圣徒命名的圣瓦伦丁节(即情人节),部分传统得以保留。但在14世纪以前,情人节并没有被普遍认为与爱情浪漫相关,直到近代,乔叟关于情人节的诗歌《众鸟之会》(1382年)被发现,人们才知道圣瓦伦丁节的庆祝活动有浪漫的含义并从古代开始就不断传承。许多近代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等,开始了关于情人节主题的创作。而到了现代,随着工业科技以及社会风俗的不断发展,情人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风气不断开放,情人节的庆祝活动开始逐渐增多;而随着工业及科技的发展,印刷贺卡、电子贺卡等情人节贺卡形式相继出现;20世纪到21世纪的情人节贸易则表现出西方传统节日的进一步商业化。[4]
现行主流的情人节庆祝活动是用玫瑰花、情人卡、巧克力等物质来表达感情、友情,加强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5]同时不同的国家也有着自己特色的庆祝活动,例如韩国有着12个情人节,日本有着“白色情人节”等等。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后来也逐渐演变为情人节,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活动,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风俗。[6]
在21世纪,情人节不再是一个西方独享的节日,它的习俗也被更多的东方人接受,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节日。它体现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彰显人的感情表达与宣泄,体现出西方文化注重情感的传递。[2]如今情人节已经成为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7]但也有一些国家如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因宗教等原因禁止庆祝情人节。[8]同时,随着情人节庆祝活动的不断普及,有关于情人节的争议也随即而来。在宗教上,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禁止教徒庆祝情人节,认为情人节是传播“腐朽价值观”的,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污染。而在商业方面,情人节也受到了过分商业化的争议,被认为是消费主义的狂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