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英文名:Charitable Organization[1])是指以慈善为目的对他人进行帮助的非营利组织。它通过募捐,把一定的资金或财物集中起来,然后分配给有需要的人。慈善组织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某一类人员,它不是为其会员提供服务的,大部分慈善组织也没有会员。[2]该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3]其有公益性、非营利性、财产独立性、公共性和自治性等特征。[4]
中国广义的慈善组织始于东汉佛教寺院济贫,南北朝 “六疾馆”“孤独园” 为最早狭义慈善组织。唐有悲田养病坊,宋设义庄、惠民药局等形式影响元明清,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添新形式。晚清民国传入西方慈善观念,红十字会成立。建国后停滞,改革开放后复兴,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5]2016年以前,中国立法中并没有对慈善和慈善组织进行界定。[2][2]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二章为“慈善组织”。[6]为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民政部同步修订《慈善组织认定办法》,取消申请时间限制,优化认定条件,强化信用监管,便利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或转型为慈善组织。[7]民政部为规范慈善组织的投资活动,防范慈善财产运用风险,促进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8][9]2025年,《民政部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10]国外[a]的慈善起源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统,在政教合一国家,宗教组织主导慈善活动。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方政教分离,宗教性与非宗教性慈善组织并存。20世纪初,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卡耐 基慈善基金会及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基金会开启现代慈善,强调科学管理与社会问题解决。[5] 2018至2020年,中国慈善组织每年用于脱贫攻坚的支出500亿元;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各地慈善组织积极动员募集捐款捐物,仅2020年上半年就为抗击疫情筹集善款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11]2021年,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河南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收捐赠款物累计97亿元。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四川全省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款物近18亿元。[12]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登记社会组织87.9万家,其中社会团体38万家,基金会9700余家,社会服务机构48.9万家。[13]“十四五”期间,中国慈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慈善组织数量大幅增长70%,年度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互联网募捐平台累计筹集超1600亿元。这些资金广泛用于扶弱济困、灾害救援、乡村振兴等领域,在促进社会公平、完善民生保障和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第三次分配作用。[14]2025年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启动慈善文化“五进”活动,通过机关捐赠、企业合作、乡村助学等形式扩大推动慈善参与的覆盖面。[15] 概念定义
慈善组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慈善组织包括宗教组织在内的一切以开展慈善活动为目的的组织;  狭义上的慈善组织是指不包括宗教组织在内的以开展慈善活动为目的的组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