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介绍
湖坑作大福在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是民间开展的迎神赛会活动。相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村中请道士打醮,无奈瘟疫依旧肆虐。一日,湖坑有五个小童在河里洗澡,突然都跳起神来,一直跳到马额  宫前,口中念念有词,说要请“保生大帝”来才可降服疫魔,而村民们必须先斋戒五日,九月十五日请“保生大帝”出宫。于是,村民们在重阳节后便开始沐浴斋戒。“保生大帝”出宫之日,村民们以三牲致祭,瘟疫果然得到控制。为报答“保生大帝”禳[ráng]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村民们敬神演戏,以谢神灵,甚是隆重。先是每年作一次小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后开始作大福,至今成为民俗流传下来。 作大福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活动,人多,场面大,耗时费力,要组织好,确非易事。一番大福结束,一个紧要的事项便是推荐下一番大福的“头家”。各村都推荐那些经济条件较好、有名望的人去争当“头家”。各村的“头家”确定后,在他们中间再以“抓周”的方式选出总“头家”。这样,下一轮作大福的组织机构便产生出来了。
每到作大福之年,“头家”们便早早分工筹划。有的联系大戏班子和木偶戏,有的筹集经费。作大福的经费来源有三:一是按人口和灶头分摊,二是自愿捐助,三是由“头家”垫付。重阳节前,“头家”们便组织人力清理作大福的场地,搭神厂、戏台,筹划迎神的各项事宜,家家户户都在打扫环境卫生,准备各种斋果供品。由于忙于作大福,湖坑李姓甚至把重阳节也“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