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件

由应用程序接口编写的程序
插件(Plug-in,又称addin、add-in、addon、add-on或外挂),是一种遵循一定规范的应用程序接口 (API)[4] 编写出来的程序。开发者可通过插件扩展产品功能。[2]计算机软件插件可根据使用的语言和环境,分为类似命令的简单插件、脚本语言插件、动态函数据库DLL插件、COM组件插件、已有程序环境插件等。[3]
早期软件的定制和扩展较为困难,所以模块化方法的概念开始实行,[5]而插件就是具有独立功能的一个功能模块。[6]插件于1970年代首次用于文本编辑器中,后来由Silicon Beach公司提出“插件”一词。[7]20世纪90年代,插件化开始引入计算机软件领域,[6]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可运行性和可维护性等。[6]而后,许多流行的软件开始支持插件,如Adobe Photoshop[8]、Netscape Navigator[9]Emacs等。[10]Web2.0兴起后,Web服务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概念变得流行,[4]Web2.0网站开始允许使用第三方开发人员创建的应用程序。[11]
插件技术可以“即插即用”地扩展软件功能,支持合作开发,使软件具有易维护、可扩展等特性。[6]常用的开发平台有微软公司的.NET[12]、IBM公司的Elipse平台和RCP平台[13]、Android平台等。[14]插件广泛用于数字音频、视频和Web浏览。[15]但插件机制本身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不法分子通过利用恶意插件会对用户的财产和隐私安全带来威胁。[16]所以,在使用计算机时,需要重视这些恶意插件的清除,防止恶意插件带来的危害。[17]

概述

插件也可以称之为外挂,是根据相应规范应用程序接口(API)进行编写的程序,[1]应用程序在运行时通过接口规范对插件进行调用,以扩展应用程序的功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