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根本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1][2][3][4][5]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由于当时最突出的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因此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6][7]1979年,安徽四川等地率先调整农村经济政策,随后中国农村逐步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随之开展,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渐次展开的过程。[9]中国自1979年确定对外开放方针以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逐步推进开放格局;在相继开放了一系列边境城市、内地沿江城市以及中部地区城市后,又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开放格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纲领和行动指南。自此,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10][1][11][12][13][14]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扩大与各国的交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和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15][16][17]纵观45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迈向富强的崭新道路。[18]

概念演变

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