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一种罕见且特殊的心理现象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心理现象,又可称为人质情结,是指受害者在被囚禁的过程中与加害者产生情感联结的现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名字起源于1973年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人质劫持案件。[1][2]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发病率罕见,个例之间的症状各不相同,但据研究表明大多数受害者会出现一些特别的类似症状,如对施害者产生同情、依赖的情感,具体表现为:对加害者的处境产生同情、对加害者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希望与加害者共同生活、与加害者结盟并协助其逃脱等。[1][2]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产生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绑匪给人质营造了一种避无可避的恐怖气氛,使人质相信自己完全有可能被杀;二是绑匪会在人质已经绝望的情况下,给人质一些小恩小惠,让人质觉得绑匪还不至于凶狠至极,从而对其感恩戴德;三是人质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得到信息和情境的变化皆来自于绑匪,思想被绑匪导向;四是人质有一定的“习得性无助感”,始终认为除了顺从,他们无处可藏、无路可逃。[3]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例子见诸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到职场下级职员、政治派系操控的人民都可能发生。[4]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