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症的医疗设备
1
5
无创呼吸机,又称为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1]主要是通过鼻罩或面罩来协助患者呼吸,常被用来治疗轻、中度呼吸衰竭、没有紧急插管指征、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和没有无创呼吸机禁忌证的患者,用于呼吸衰竭早期干预和辅助撤机。[5]与传统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治疗相比,无创呼吸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各种有创机械通气可能引发的损伤和并发症,例如声带受损、皮下气肿、创口出血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6]
最早的无创通气是1838年躯体负压呼吸机,一种负压箱式呼吸机。1928年,波士顿医生Philip Drinker 发明了第一台电动躯体负压呼吸机,当时被称作为“铁肺”。20世纪30~60年代“铁肺”发挥了重要的临床作用,但存在很多弱点,如无法解决气道护理、气道分泌物增多、气管切开等。1952年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有创机械通气被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Sullivan教授首次报道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成功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被认为是无创通气复兴的标志。[7]而无创呼吸机的首次发明是在1989年,美国伟康公司首次成功推出无创性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对于治疗患者呼吸功能不全,减轻病人痛苦十分有益。[4]根据其工作原理和功能,无创呼吸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持续正压呼吸机(单水平手动呼吸机)CPAP、全自动正压呼吸机(单水平全自动呼吸机)Auto CPAP、双水平正压呼吸机[2]

概念

无创呼吸机,亦称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1],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及相关疾病的一种设备,使用时可以通过面罩、鼻罩等接口,而不需要插管进入气道,操作起来相对简便,患者更容易接受。同时还能够提供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减少气道损伤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6]
无创呼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