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运动(Anaerobic Exercise)是指人体肌肉在无氧供能代谢状态下进行的运动,其分类来源于骨骼肌的代谢过程,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系统为主。[1]当运动非常剧烈或急速爆发时,机体在瞬间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氧气此时来不及到达细胞中参与燃烧,有氧代谢便很难满足身体强大的耗能需求,于是体内的糖就会进行无氧代谢,以迅速产生大量能量进行补充。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 192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医生萨扎特(Dudley Sargent)首次提出了无氧运动的概念并开发了测试肌力和运动表现的方法——萨扎特纵跳测试。[3][4] 常见的无氧运动项目包括:举重、百米冲刺、短跑、摔跤等。参与者可通过无氧运动达到提高新陈代谢、锻炼肌肉增加、提高反应速度、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的目的。[5][6] 概念的提出
哈佛大学毕业的医生萨扎特(Dudley Sargent)发明了几种健身器材并开发了测试肌力和运动表现的方法,即萨扎特纵跳测试。[3]1921年,他首次提出了无氧运动的概念。1993年,林正常指出,无氧运动能力是身体通过无氧代谢路径从事运动的能力。1997年,杨锡让提出,无氧运动通常是指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