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子

唐朝末年道家学派人物之一
无能子,唐朝末年道家学派人物之一。作者非道士,其书亦极少直接涉及道教内容。其姓名、籍贯、生平皆不详,只有“无能子”别号流传在世。 ''据传说他自少年就博学寡欲,擅长于哲学思辨,以授徒讲学为生。后来为了躲避黄巢 起义战火,漂泊四海,生活艰难。光启三年(887),隐居于左辅(今陕西东南部),著成《无能子》一书。其书主张自然无为,用道家之术治国。宗旨在于阐明自然之理,究极性命之端,最终归于自然无作,性命无欲。而对礼乐教化持否定态度,有超脱世事俗务的倾向。继承中国古代宇宙起源的理论,提出天地生于混沌一气的命题。[1][2][3]

道家思想学派人物

人物简介

唐末道家思想学派人物之一。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只留下“无能子”别号。据称他自少年时起,即博学寡欲,擅长哲学思辨,似曾游宦,并授徒讲学。后避黄巢起义战火,四处漂泊,生活艰难。光启三年(887),游寓左辅(今陕西东南部)隐居民间时,著《无能子》一书,指责君主专制制度违反自然,提倡自然无为,用道家之术治国。“其旨归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数而外世任嫣。”并宣扬儒家的宿命论、仁义道德和道家“无心”思想。由此推测,他是一位信仰道家、且通晓各家的知识分子。但有的著作径直称他为道家学者,有的著作则仅仅称他为道家隐士。
无能子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