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分(英文名:Vernal equinox)[1],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3],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春季的第4个节气,[6]更是农耕的重要时节。[7]每年公历3月19至22日左右(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当太阳达到黄经0度°(春分点)时,便进入春分节气。[7][8]此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故此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春分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是春分将春季平分,也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春分过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天变长,黑夜变短,气温逐渐升高。[9]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对应的花信风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10]中国民间有祭祀祖先、竖蛋、放风筝、吃春菜等风俗。[4]

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四季划分的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如春季以立春为始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西方四季划分则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由于西方国家所处的纬度较高,离黄赤相交点较远,所以,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比“四立”更能实际反映当地气候。不过,西方这种以“二分二至”划分的四季,比中国传统“四立”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