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乐舞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乐舞,俗称“农乐”,源于古朝鲜时代的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聚居区。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民间舞蹈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其表演形式从广义上分为“持手”和“杂色”两种;从狭义上讲是由小鼓舞、圆鼓舞、叠罗汉舞、拍打舞、刀舞、长袖舞、假面舞、长鼓舞、扇子舞、鹤舞、顶水舞、象帽舞等12个舞蹈组合而成。它的基本动作有一百余种,上身动作比较多、下身动作较少,舞姿活泼优雅。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节奏较为简单,经丰富后,现今有十二种不同的节奏型。[1][2][3][4][5][6]
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特别是丰收后的喜悦,体现了朝鲜族人民群众“和谐”“张驰”“谦让”“含蓄”的审美特征,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最高艺术形式和民众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和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第一批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的朝鲜族农乐舞第二批被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列入该名录的舞蹈。[3][7][8][9]

历史渊源

农乐舞是朝鲜族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但关于古代文献对农乐舞的由来没有明确的记载,据了解,其源于古朝鲜的狩猎时代。在古朝鲜时期,先民们为了表达一年对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的期盼庆贺,每年在春播秋收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在朝鲜先民据举行的祭天仪式中,其中重要的便是“踩地神”祭祀仪式。随着时代变迁,“踩地神”的祭祀仪式直接演变、发展为朝鲜族农乐舞”,“踩地神”就成了朝鲜族“农乐舞”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现存于朝鲜半岛及中国朝鲜族地区的农乐舞来看,农乐队中的各种戴着动物假面的演员和猎手角色,彰显出原始狩猎时代捕获动物时的欢乐;农乐舞中最特殊的技巧,即转动带有飘带的象帽,据说这是狩猎时代时的诱捕野兽的工具而演变来的;此外,农乐舞的基本步伐——“雀步”,即手持小鼓和鼓棒躯身碎步前进的动作,据说这是从狩猎时代的猎人瞄准野兽放箭动作中模仿而来的,随着时代发展而后衍生出骑马射箭的动作。虽然这些狩猎时代的文化遗存虽与现存的农乐舞形式、功能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可以推断这是农乐舞最早的雏形。[1][5]
有关农乐舞相关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古朝鲜的三韩鼎立时期,即扶余(前2世纪-494)的“迎鼓”、高句丽(前37——668)的“东盟”、马韩(前100—300)的“苏塗”。其中,描写较为详尽的是马韩的“苏塗”。《三国志》载:马韩“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信鬼神,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塗。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从此史料可见,马韩的“苏塗”在举行的时间、形式和功能上与后来的农乐舞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农乐舞在马韩时期基本形成,且大多与祭祀活动相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