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诞生初期,翼型是模仿鸟的翅膀弯曲形状设计的。俄国的儒科夫斯基(NE Joukowski)第一次运用保角弯换的方法设计出理论翼。1910年,俄国学者查普雷金(S A Chapligin)提出开缝襟翼原理,英国的汉德莱·佩奇(H Page)和德国的拉赫曼(G V Lachmann)进行了实验和实用化发展。1924年德国的门克(M M Munk)首次提出薄翼理论,1931年,英国的富勒(J E Fowler)提出富勒襟翼;1939年,德国的路德维希(H Ludwig) 通过实验证实了后掠翼的功效。由于后掠翼对提高临界马赫数有重要价值,1939年9月6日,德国批准“跨音速飞机”的专利。1943年,德国的克鲁格(W Krueger)提出克鲁格襟翼。1951年6月20日,美国贝尔公司研制的世界第一架可变后掠翼试验机X-5进行了首次飞行。1960年,英国的皮尔赛(H H Pearcer)提出了“尖峰”翼和超临界翼型,并广泛用于大型民航飞机。随着航空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军用飞机开始应用鸭翼、边条翼等新的机翼形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