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中唐诗人
李益(约746-约829),字君虞。唐肃宗朝宰相李揆[a]是他伯父,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诗人,唐代官员,官至礼部尚书[b][1][2][6]
李益十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代宗宝应二年(763)正月,唐王朝平息了这场战乱,李益的家乡被吐蕃占领,举家迁往中原,居于洛阳。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李益考中进士及第[c],时年二十四岁,后来又考中拔萃科[d][7]大历六年(771年)李益参加制科考试中榜,授职河南府参军,三年任期到后,担任华州郑县(陕西华县主簿,任期结束后,提拔他做渭南县尉[8]由于久久不得升迁,大历九年(774),李益跟随幽州节度使刘济[9]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此为他第一次参军。建中四年(782年),李益在长安,再次参加制科考试,登第,次年授侍御史[e]兴元元年(784),李益应樊泽的邀请,去襄阳担任掌书记[f],这是他第二次从军。[10]贞元元年(785),李益加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的军队,出上郡、五原四五年,这是他第三次从军。[9]贞元二年(786)七月,论惟明继任[]节度使[g],李益担任掌书记一职,此次是他的第四次从军。贞元四年(788)李益跟随[bīn]宁节度使张献甫,担任掌书记,这是他第五次从军。[9][4]贞元十七年(797年)到贞元十五年(799年),李益跟随幽州节度使刘济的军队,这是李益的第六次从军。元和三年(808),宪宗李益回京,出任都官郎中[h][11]元和五年(810)出任中书舍人[i],其后出任为河南尹[j],元和七年(812)担任秘书少监[k],集贤学士[l]。到长庆四年(824),李益担任左散骑常侍[m]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担任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大和三年(829),李益在东都洛阳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6]
李益是中唐大历诗坛颇负盛名的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12]他青年时期,创作多为大历诗风;入幕时期,诗风一变,既有慷慨悲凉的边塞诗,也有清新秀朗的生活诗;进入朝廷,步权德舆后尘,多写台阁体和闲适诗。[13]其诗题材广泛,尤以边塞题材著称,并且擅长七言绝句。诗风以雄浑深婉为主,兼有清奇秀朗之致。代表诗歌《江南曲》《从军北征》《登长城》等。[2][12]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