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体遗传学说-快懂百科
染色体遗传学说,是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对孟德尔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他用果蝇做了大量试验,提出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并称这些因子为基因。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期(细胞不分裂的时期),它以染色质的状态存在;在细胞分裂时,成为短粗的杆状结构,称为染色体(因为它染色较深)。它为整个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养料。 概述
染色体实际上是染色质浓集而成的,内部呈紧密的、高度螺旋曲卷的丝状结构。在细胞核中含有进一步发育所必需的所有信息,它决定这个细胞将发育成为一个人、一匹马或一羽鸽子,并且决定鸽子是大型或小型的,羽色是灰的或是红的,飞翔能力是优秀的或是低劣的等。这些发育或发展的资料及指令,均存在于染色体的丝状结构上。在染色体上,依照顺序包含一系列碱基,称为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就好像项链上成串的珠子,这些成串的基因正代表着所有的遗传性状,因而被称为“遗传的基本单位”。 简介
每一种动物都拥有它与别种动物不同的染色体组,而且具有不同的数目和形状,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直线形或弯曲形状。染色体在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各种动物都具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这是不同种属的一个特征。例如,人的染色体为46条(23对),鸽子的染色体数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有62条(31对),但比较正确的是80条(40对)。在细胞分裂之前,所有细胞内的基因、染色体及细胞核等行将分离的部分,都会由一个分裂成为平均的两个部分。成对的染色体,在科学上称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及大小都相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完全一致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中的1条有时可能比另1条多出1个或1个以上不同的基因。这种1个基因的2价形式称为对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