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萨奇病毒

属微小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种肠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CV),是一种肠道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1],是1948年Gillbert Dalldorf博士和他的同事在寻找治愈脊髓灰质炎疾病的过程中在粪便样品中首次获得,因在纽约柯萨奇小镇发现而得名。
柯萨奇病毒为二十面体球形颗粒状,直径约28nm,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衣壳裸露,无包膜[1]。它可分为A组(包括23个血清型)和B组(包括6个血清型)[3]。其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柯萨奇病毒的健康人群。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消化道的粪—口途径以及打喷嚏或咳嗽呼吸道排出的分泌物等呼吸途径。柯萨奇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它可通过浸染病毒的手、日常用具及食物传播,极易在集体单位中散播。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类均可感染该病毒,其中孕妇、幼儿属于易感人群。[1]
柯萨奇病毒多呈亚临床表现,感染后常能迅速恢复,愈后良好,病后对同型病毒具有持久免疫力。它可以从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的粪便及鼻咽分泌物中检测到,其中,粪便中病毒含量多且排毒时间较长,最长可达29周。柯萨奇病毒四季均可发生,但高峰期集中在春秋季节[4][2]。该病毒在全世界流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1]
柯萨奇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较轻的呼吸道感染,如出现打喷嚏、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4]。同时,还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心包炎、非化脓性脑膜脑炎、手足口病等疾病。手足口病患者中许多与柯萨奇A组病毒16感染有关,是手足口病暴发传染的重要病因。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1]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