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校雠(chóu)形成理论,作为一项独立的学问,始于西汉。根据《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风俗通义》:“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由此可见,“雠”是核对之意。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指同一本书用不同版本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校正讹误。 此外,校雠学亦包含编制目录之 意,章学诚《校雠通义·叙》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辩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记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一十焉。”这就明确指出校雠学作为一门学问,和狭义的目录学不同,其任务不仅是要甲乙丙丁地排列书的目录,更重要的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 由此,编者认为可以这样说:从范围角度而言,校雠大于校勘,校勘大于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