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炸药是指含有易裂变核素或可聚变核素,在瞬间集中释放大量能量而发生爆炸的物质。制造核炸药的主要核素有铀[yóu]235、钚[bù]239、氘[dāo]、氚[chuān]等(见铀、钚)。它们用作能源工业所需的核燃料时,必须可控制地在反应堆中稳定、均匀地释放能量;而用作核炸药时,则必须在极短瞬间(微秒量级以下)集中释放能量,才能实现核爆炸。核爆炸分为裂变爆炸,聚变爆炸以及热核爆炸。 概述
核炸药发生裂变爆炸的过程
①在化学爆炸作用下, 迅速使处于次临界质量状态的易裂变核素(即铀235或钚239)转入超临界质量状态。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完成,即枪法──将分开时次于临界质量,合拢后超过临界质量的两块铀235或钚239分开置于核炸药体系中,利用化学爆炸使两块核炸药迅速合拢,呈超临界状态;内爆法──一块次于临界质量的铀235或钚239球体,在化学炸药的向心定向爆炸压缩下,密度提高,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减小,中子泄漏率随之减小,也可导致核炸药呈超临界状态。 ②核炸药呈超临界状态时,系统中的中子源适时放出中子,点火后便可引起裂变链式反应,产生核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