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词语
概念,汉语词语,意思是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在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起初只是接触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形成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制作,即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逐步揭示出对象的特有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产生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概念。

引证解释

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出本质属性而成。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的产生、存在及表达都必须借助和依赖于语词。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人们必须具有关于某事物的概念,才能作出关于某事物的判断、推理与论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同时也是组成判断、推理与论证的基本要素。事物和属性是不可分的,概念在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同时,也就反映着具有这些本质属性的事物。这两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李大钊《俄罗斯文学与革命》:“十九世纪前半期之诗人,对于自由仅有暧昧之概念。”
毛泽东《实践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1]